三思而行是哪三思,三思而行的典故

时间:2025-04-16 15:40:26 | 文章来源:教育宝

春秋时,鲁国大夫季孙行父,即季文子,为人谨慎,凡事“三思而行”——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。

一般说来,在干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之前,多加考虑,然后行动,总是利多弊少的。对于某些比较粗率和冒失的人来说,“三思而行”更是一句有意义的格言。

可是孔子却并不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。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时,孔子出生的时候,季文子已经死去十多年了。后来,孔子听人说到关于季文子的谨慎态度时,他评论道:“没有必要‘三思’,只要能‘再思’,也就可以了,”孔子的原话,见《论语•公冶长》:

季文子三思而后行,子闻之,曰:“再,斯可矣。”

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“再思”就可以了呢?《论语》所载的原文中,没有说明。宋代儒学家程颢〔hào〕、朱熹等的解释是:考虑一两遍,就足以决定;考虑一多,反而要患得患失、疑惑不定了。清朝宦懋庸的《论语稽》说:季文子一生过于谨慎,考虑个人利害太多,这是他“三思”带来的缺点。这些解释,不一定正确,聊供参考。

“三思而行”的“三思”,就是多想。“三”不是限于三次的意思,而是“再三”、“反复多次”。劝人好好考虑考虑,有时也可以用到这句成语。

现代作家欧阳山《三家巷》三十:“终身大事也应该三思而行。”

本文地址:三思而行是哪三思,三思而行的典故https://www.hqgzw.com/a/1789.html
  • 下一篇文章: 返回列表

    上一篇文章: 吹箫引凤的意思解释,吹箫引凤的典故由来

    版权声明:

    1、本网站发布的文章《三思而行是哪三思,三思而行的典故》为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    2、本网站文章《三思而行是哪三思,三思而行的典故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
    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网友提供大量参考资料,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