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

时间:2025-10-29 13:58:34 | 文章来源:教育宝

《诗经•秦风》有一首题为《无衣》的诗,共三节,这里抄录一、二两节如下:

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

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

岂曰无衣,与子同泽(襗)。•

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

袍,是穿在外面的战袍;泽,同“襗〔zé〕”,是穿在贴身的衬衫。于,作“往”的意思。戈、矛、戟,古代常用的主要兵器。诗的大意是这样的:怎说没有衣服。战袍、衬衫,彼此都可以共着穿。国王有令要去打仗,快把我们的兵器准备好,和你同去报仇,一起来干。

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秦国军中的诗歌。春秋时,楚国的申包胥向秦国哭求救兵,秦哀公颇受感动,同意派兵援助的时候,念了这首诗。因此后来研究《诗经》的学者,有的就认为这是秦哀公的创作(例如明、清之间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说),但是还不能作为定论。

不过有句成语倒确实来源于这首诗,那就是“同袍同泽”,比喻军人之间深厚的友谊。也称部队中的同伍关系为“袍泽”。

另一句成语“同仇敌忾〔kài〕”的“同仇”一词,也是从这首诗的“与子同仇”而来。至于“敌忾”二字的出处,则在《左传•文公四年》的一段故事里:

卫国的宁武子聘问鲁国。鲁文公设宴款待。席间,命乐人演奏《湛〔zhàn〕露》和《彤〔tóng〕弓》两首诗歌。宁武子既不辞谢,又不賦诗回答,这按当时外交礼节来说,是很失礼的,文公叫行人(管理礼宾事务的官员)悄悄探问原因。宁武子说:“我以为那是你们的乐人为练习而演奏的呢!因这两首诗歌是天子的宴会才用的。从前诸侯在正月里进京向天子朝贺,天子设宴奏乐,赋《湛露》,以表示诸侯愿为天子效命。‘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’(诸侯一致抵御天子所痛恨的人,并献出了自己的功劳),这时,天子就賜给他们彤弓、彤矢(红色的弓和箭)以表彰他们,同时举行盛大宴会,而奏《彤弓》。现在我来到鲁国,是为了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,我岂敢接受如此大礼而自取罪过呢!”

宁武子这样委婉地批评了鲁国僭用天子的歌乐。原来并不是宁武子失礼,倒是鲁国严重违反了封建礼制。宁武子以上所说的话中,“敌王所忾”一语,后来缩简为“敌忾”,与 “同仇”合而为成语“同仇敌忾”。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。

本文地址: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https://www.hqgzw.com/a/3079.html
  • 下一篇文章: 返回列表

    上一篇文章: 哲理励志正能量格言

    版权声明:

    1、本网站发布的文章《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》为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    2、本网站文章《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
    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网友提供大量参考资料,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